|
《一字一句说闽南》中提及的中西合璧建筑,主要是指番仔楼,又称番客楼,是闽南(特别是泉州)地区一种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建筑起源与背景- 历史上,闽南一带的华侨众多,他们到南洋一带创业,在积累了财富后,于清朝时期开始陆续归国。这些华侨不仅带回了南洋的特产,还将西方建筑风格与闽南传统技艺相融合,从而造就了番仔楼这种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 建筑特点外观风格:融合了闽南传统建筑元素与西方建筑样式。既有闽南红砖大厝的飞檐翘脊、燕尾屋脊等特色,又有哥特式洋楼的彩色玻璃窗、尖顶,巴洛克风格的雕花、曲线等元素,还常见罗马柱廊、半圆拱门等。建筑材料:部分建筑材料从南洋直接运输而来,如一些欧式彩色瓷砖、优质木材等。同时也保留了闽南传统的红砖、石材等材料,形成独特的材质组合。内部装饰:内墙彩绘题材丰富,有中国传统的花鸟、人物、山水等,也有西方的几何图案、天使等形象。此外,还运用了大量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剪瓷雕等工艺,雕刻细腻、工艺精美,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代表建筑永春福兴堂:建成于1947年,建筑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为闽南常见的五间张两进、双护厝,抬梁穿斗式砖石木混合结构。其门洞多处用辉绿岩拼成西式半圆形券拱门洞和罗马柱式门柱,石柱融西方柱式、地方石雕装饰工艺为一体,柱头形式多近似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中的多立克、爱奥尼、柯林斯式,同时雕刻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飞天、花鸟、人物、龙等。石狮六也亭:又称杨家大楼,建于1929年,竣工于1933年,由菲律宾富商杨邦梭所建。外墙为高雅的白色,装饰花纹洋气十足,窗户采用透明花玻璃镶嵌,牌匾上刻着天使图案的浮雕,楼梯为雕花镂空的华丽螺旋式楼梯。但布局却是地地道道的闽南古大厝,有大厅、小厅、偏房、后轩、后房、厢房和下落等,是标准的“七间张、十榉头式两落大厝”款样。漳州曾氏番仔楼: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整座建筑群呈“凹”字形布局,正中间为“曾氏家庙”,以此为中心,左右两边对称有序地延伸开来,分为前、中、后三排建筑矩阵。主体建筑前排为闽南风格的古厝,中楼是南洋风格楼房,后排为红砖骑楼。楼房外面的方形廊柱、柱与柱之间的半圆拱门,以及从东南亚购买运回的欧式彩色瓷砖、花瓶状的瓷制栏杆,都表现出鲜明的南洋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