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凭借2500年文明底蕴,孕育出祁剧、花鼓戏、七江炭花舞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近年来,邵阳汇聚政府、传承人、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具体举措如下:政府层面:邵阳市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邵阳市非遗保护中心深入民间挖掘非遗线索4000余条,建立起百万字的文字档案、5万张高清图片以及超1000小时的视频资料库,并编辑出版《我们的精神家园》等30余套非遗丛书,实现非遗资源的系统化保护。同时,邵阳打造了24个非遗馆、传习所、体验中心,其中邵阳非遗展览馆每年接待超5万人次的访客,将非遗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传承人层面:邵阳已构建起涵盖国家级13名、省级50名、市级174名、县级131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众多传承人积极创新,助力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如宝庆瓷刻传承人刘金铎创造“游丝点刀法”,并借力网络平台推广瓷刻艺术;蓝印花布传承人罗沙沙带领团队设计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5700多万元;城步苗绣传承人伍前金研发出双面绣,构建起苗绣文化一站式生态模式,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学校层面: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邵阳市首个非遗产教融合平台——“南有乔木”工作室,联合国家级非遗大师开发12门非遗课程,培养380名非遗技艺传承人和文创设计师,设计200余款原创文创产品。此外,非遗教育在全市中小学蓬勃发展,宝庆竹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宗凡、新邵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丽娅等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壮大后继人才队伍。企业层面:通过“非遗保护传承+产业”模式,邵阳158个非遗工坊带动20余万人就业。武冈卤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福元坚守传统工艺,推动卤菜产业升级,带动当地76家企业和106家个体户发展,2024年武冈卤制品产业年产值近60亿元。同时,企业还积极与文旅结合,隆回县依托呜哇山歌、挑花文创及“讨僚皈”节庆活动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打造“云上花瑶”品牌,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