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吉隆县7月8日凌晨遭遇的山洪灾害已得到有效处置,受影响的350名人员已全部实现妥善安置。此次灾害由东林藏布河突发洪水引发,导致吉隆口岸热索桥(友谊桥)被冲毁,造成中方一侧11人失联(含项目施工人员9人、公路养护民工2人),尼泊尔境内另有6名中方施工人员失联。 安置工作的具体措施1. 分类集中安置 转移安置人员涵盖吉隆镇热索村村民46人、尼泊尔籍经商务工人员90人、游客及驾驶员2人、项目工地施工人员61人、国门商户11人,以及海关、边检等工作人员,均被统一安排至当地指定宾馆。所有安置点均配备充足的生活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和基本医疗保障,确保受影响人员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2. 特殊群体专项保障 针对需出境的香客、外籍游客及中国籍游客,当地协调外事、海关、边检等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协助办理出境手续变更。对有意愿回国的尼泊尔籍边民,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出境通道。3. 应急响应与救援推进 西藏自治区及日喀则市迅速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和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应急响应,消防救援、水利、交通等部门组成的抢险队伍已抵达现场,全力开展失联人员搜救和道路抢通工作。目前,吉隆口岸周边道路100多米被洪水淹没的路段已部分恢复通行,搜救犬等专业力量正在持续作业。 灾害成因与后续影响此次灾害主要由持续强降雨引发。事发前7天,吉隆县境内累计降水量达43.8毫米,希夏邦马地区还出现7级大风,导致山体土壤饱和、结构失稳,最终触发泥石流。灾害造成口岸交通中断,中尼跨境物流和人员往来暂时受阻,两国正就恢复通行事宜进行紧急磋商。 国际合作与风险防范中尼双方已启动《自然灾害联防联控协议》框架下的应急联动机制,中方救援力量正与尼方协调跨境通行手续,力争将联合救援响应时间压缩至4小时以内。此次事件也暴露出跨境工程在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方面的不足,后续将推动建立覆盖气候、地质、水文的多维度监测系统,强化“黄金72小时”跨境救援绿色通道建设。目前,所有安置人员情绪稳定,各项后续保障工作正有序推进。当地政府表示,将持续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次生灾害隐患排查,确保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