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评价体系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政策导向明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此后,教育部陆续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等配套文件,2023年5月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学校评估改革方案》,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成效、强调质量与贡献导向,为高校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截至2024年6月,共有各类高校3117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创新高校分类评价制度,引导高校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办学,集中资源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推动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跃升。增强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需要: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不同类型的高校应依据自身特色优势,差异化培育各类创新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创新高校分类评价制度,能有效引导高校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激发高校自主发展活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充分激发高校自主发展活力。通过分类评价,教育主管部门能更准确地了解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需求和实际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分配和政策支持,引导高校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解决现有评价体系问题的需要:传统的“五唯”评价方式,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已成为阻碍高校科学发展的顽瘴痼疾。这种评价方式在大规模的教育普及阶段和对教育规律已有深刻把握的创新阶段不再适用,无法满足高校内涵式发展和人才特色成长的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