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碳市场交出亮眼成绩单,交易额创下2021年开市以来年度新高,标志着我国碳定价机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下从交易核心数据、增长驱动因素、市场影响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交易数据:规模与价格双升2024年全国碳市场运行242个交易日,多项关键指标实现突破:交易规模:全年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达181.14亿元,较开市初期(2021年)实现量级跨越。从交易结构看,大宗协议交易占主导,成交量1.52亿吨、成交额144.82亿元;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702.74万吨、成交额36.31亿元,两类交易共同推高市场活跃度。价格走势:全年价格呈现"稳中有升"态势,最高价106.02元/吨,最低价69.67元/吨,年末收盘价97.49元/吨,较2023年底上涨22.75%。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全球碳价普遍下跌的背景下,我国碳价逆势攀升,平均价格达91.8元/吨,是开市初期开盘价的两倍。履约情况:2023年度配额应清缴总量52.44亿吨,清缴完成率高达99.98%,显示重点排放单位减排意识显著增强,碳市场约束作用充分发挥。 二、增长驱动因素:政策与市场双重发力此次交易额创新高并非偶然,而是政策调整与市场机制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机制优化:履约周期从"两年一履约"调整为"一年一履约",缩短了企业合规周期,倒逼企业更频繁地参与交易以平衡配额缺口;新增碳配额结转规则,有效减少盈余企业"捂货惜售"现象,提升了市场配额流通效率,推动换手率从2021-2023年的2.0%左右提升至2024年的3.5%。市场主体扩容:纳入2023年度配额管理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达2096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2亿吨,形成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证监会新增8家证券公司通过自营业务参与碳交易,券商的加入不仅提升了市场流动性,还为碳金融产品创新奠定基础。行业预期引导: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2025年底前将这三个高耗能行业纳入碳市场,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市场提前释放"配额收紧、覆盖范围扩大"的信号,推动配额稀缺性预期上升,刺激交易需求。 三、市场影响:减排成效与经济价值凸显交易额新高背后,是碳市场在减排攻坚与经济转型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显现:减排成效显著: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10.8%,碳市场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企业加大节能降碳投入,推动发电行业绿色转型。例如,部分火电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碳排放下降,盈余配额出售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低成本减排功能落地:碳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配额优化配置,让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通过出售配额获得收益,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则可通过交易获取配额,避免了"一刀切"式减排带来的经济损失,全社会减排成本显著降低。全球示范效应:作为全球最大的区域性碳市场,我国2024年的交易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碳定价机制建设提供了参考。与欧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价虽仍处于中低位,但价格稳定性更强(未出现短期暴涨暴跌),为后续与国际碳市场衔接积累了经验。随着2025年水泥、钢铁等行业纳入碳市场,全国碳交易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未来,碳金融产品创新(如碳期货、碳期权)与跨行业覆盖将成为市场发展的核心看点,推动碳市场在"双碳"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