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多头力竭信号与多国货币反弹逻辑:多维数据透视# 一、美元走弱的核心驱动因素1.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 2025年9月美联储正式开启降息周期,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并释放年底前再降息50个基点的信号。这一动作直接导致美元指数从2024年的103.2跌至2025年10月11日的98.83,累计贬值5.3%。实际利率的快速下行(预计从2024年2.23%降至2025年底1.2%)削弱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促使资金从美元转向非美货币和黄金等替代资产。2. 美国经济相对优势收窄 尽管美国经济仍保持韧性,但全球经济分化格局发生微妙变化。中国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三季度例会强调的"强化逆周期调节")推动经济回升向好,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4%,人民币汇率在7.11-7.14区间保持稳定。欧元区虽未跟进降息,但通胀下行风险引发的宽松预期抑制了美元对欧元的升值空间,截至10月11日欧元兑美元汇率报1.1561,较年初上涨4.8%。3. 地缘政治与市场情绪逆转 美国与加拿大的主权争议、俄乌冲突长期化等因素推高全球避险需求,但资金并未像以往那样集中流入美元。相反,全球央行"去美元化"进程加速,2025年1-9月中国央行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储备量达7406万盎司,全球央行购金量预计突破1000吨创历史新高。CFTC持仓数据显示,9月末美元兑日元、美元兑瑞郎等货币对净空头头寸显著扩大,美元多头持仓占比降至55%以下,反映市场看空情绪升温。# 二、非美货币反弹的差异化表现1. 新兴市场货币韧性增强 人民币汇率展现出较强抗跌性,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围绕7.13中枢双向波动,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中国央行通过"逆周期调节+充足外汇储备"组合策略(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有效防范了汇率超调风险。其他新兴市场货币中,印度卢比、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汇率分别上涨2.1%和3.5%,受益于资本流入和大宗商品价格回升。2. 欧系货币分化明显 欧元兑美元从年初1.10区间攀升至1.15以上,主要受欧洲央行维持利率稳定的政策支撑;但欧元兑日元表现疲软,空头占比高达95%,反映市场对欧日经济基本面差异的定价。英镑则凭借英国央行的鹰派表态获得支撑,10月11日英镑兑美元收于1.3303,创下年内新高。3. 商品货币受益于价格上涨 澳元、加元等商品货币对美元汇率涨幅超过5%,一方面受国际原油(WTI原油多头占比62%)、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另一方面得益于澳洲联储和加拿大央行的加息滞后效应。美元兑加元汇率一度突破1.40关口,但在原油价格反弹带动下回落至1.3996枢轴点附近。# 三、未来走势的三大关键变量1. 美联储降息节奏不确定性 市场目前预期美联储12月再降息50个基点,但如果美国非农就业、CPI等数据超预期,可能导致降息预期降温。技术面看,美元指数日图枢轴点位于99.21,支撑区间97.99-98.81,若跌破97.99关键支撑位,可能打开进一步下行空间至95区间。2. 全球政策协调效果 中国央行强调"加强货币财政政策协同配合",欧洲央行管委Rehn暗示未来存在宽松空间,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的一致性可能进一步压制美元。但需警惕政策分化风险,如日本央行若意外退出负利率,可能引发日元套利交易平仓,间接提振美元。3. 地缘风险再定价 中东局势若进一步恶化(如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可能短暂提振美元避险需求,但历史经验显示,当前地缘风险对美元的提振效应已显著减弱。黄金与美元同步上涨的异常现象(10月8日伦敦金与美元指数同涨0.6%),反映美元的避险地位正被黄金分流。# 四、结论:美元多头力竭但未终结当前美元指数的回调更多是"阶段性喘息"而非"趋势性逆转":一方面,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确实削弱了美元的利差优势,非美货币获得修复机会;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相对韧性、全球避险需求仍存等因素将限制美元跌幅。预计四季度美元指数可能在97-100区间震荡,非美货币反弹空间呈现分化:人民币、欧元等货币有望维持稳中有升态势,而经济基本面较弱的新兴市场货币仍面临波动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建议关注美元指数97.99支撑位突破情况,同时警惕地缘事件引发的流动性冲击。
|
|